很多年前初到歐洲大城看美術館,滿眼印象派大師畫作,精品目不暇給,當時我並不知道自己其實正犯美麗錯誤,其一是誤以為印象派大師畫作在西方隨處可見,非最頂尖者力作便不足觀,無需重視;其二是誤以為但凡稱得上印象派大師者皆天之驕子,每位功力都足可呼風喚雨,其職業生涯必然事事順利。原來事實並非如此,年輕無知憑想象便大大猜錯。
印象派名師大家隨口都可說出七八個來,而每人都留下不少作品,但其實並非容易遇上他們名作,一般美術館都少會有甚麼稀世奇珍重要作品。此外,印象派大師也並非每位皆一帆風順,Paul Cezanne (塞尚1839-1906) 便是其中一位常受挫折。他送畫參展,曾被打回頭,而自己開個展,亦遭遇過禁制。大師都有過當黑時期。
藝術家歷經不平凡際遇,才會有突破成長,塞尚便成為不一樣的印象派畫家,美術史稱他為後印象派,多少突出他與別不同。塞尚認為:「畫畫並非完全去複製現實,而是尋求各種關係和諧。」自他之後,西方畫家才逐漸轉向表現自我,並陸續出現各種各樣形式主義流派,形成現代繪畫新潮流,因此他有被稱為「現代繪畫之父」,而他影響最深的莫如是馬蒂斯和畢加索,這兩位正是我最有興趣的超級畫家。
印象派大師眾多,初沒重視Paul Cezanne,後來學會欣賞,關乎緣份。1989年,美國作家Peter Mayle出版文集《A year in Provence》風行世界,掀起旅遊普羅旺斯熱潮。在90年代,到我有機會與親人旅遊法國,便一廂情願相信該書所言,認為普羅旺斯足可以代表法國生活文化精華。可惜當年工作忙,無暇在旅行前認真做功課,只想好租車自駕遊——在Provence地區逐個小鎮去看——便算。那時候,我無想到多位名畫家曾在普羅旺斯留下足跡,錯過以藝術家品味角度來切入遊覽該農業區。結果是只拿著旅遊書,在旅行路上邊走邊看,乘車看花,看得粗疏,但求到各景點打卡而已。
可幸沿途誤打誤撞,卻沒錯過在Aix-en-Provence遊覽印象派畫大師Paul Cezanne的家居畫室。當時對塞尚沒有認識,連偽文青去朝聖、集郵的虛榮心都沒有,只抱著不錯過名人故居的心態而已。現在我稍為記得清楚是畫室大玻璃窗,戶外光線怎樣穿透進來照亮室內,而更重要是怎樣照亮塞尚工作的那個畫架位置。至於故居畫室內部格局怎樣改變成今天紀念館,現在我全記不起來,也忘記看了那些作品。
自那次故居遊之後的廿年來,在歐美各地美術館我常看到印象派畫作,以梵高與莫內等畫作居多,塞尚作品似乎較少。因此,我至今仍未大規模好好欣賞塞尚畫作,當作是我人生一項遺憾,因為我曾經探訪過他的故居畫室。當年我匆匆看,而在今天全沒記憶,一如空手離寶山,那如非錯失是甚麼?或許我上網查到世上有家塞尚美術館或有美術館有收藏他重要作品,才能彌補缺陷。
近期我有在網上看陳丹青講西方藝術,聽他提到塞尚後,想不到卻讓我遇上他的真蹟。Macey & Sons拍賣行在香港做了個特別展覽,內裡有件Paul Cezanne小油畫《Le Vie des Champs》(作於1876-1877年間,大概20x16吋),估價120-180萬美元。在今天香港拍賣市場來說,該拍價不算甚麼重份量,那為甚麼該畫會來到香港呢?該畫描繪普羅旺斯的田野,圖中有匹馬,可能因此之故,它便特別在從老遠美國運過來,只於9和10日香港馬術大師賽期間,在亞洲國際博覽館公開亮相兩天,讓愛好馬術的尊貴客人欣賞,希望期間會遇到新主人。在香港公開亮相兩天之後,該張油畫便回到美國費城拍賣行Freeman's,進行公開拍賣。美國拍賣行如此用心要在香港找買家,令我敬佩,原來賣張印象派作品,也要勞心勞力呀!
Paul Cezanne這張《Le Vie des Champs》(Life of Fields) 不算他的傑作,然而我能在私人預展中近賞,總算有緣,特寫文為記。
#####
[ #art #藝術 ]